【編者按】
隨著時代的發展,民間收藏者們已經由單純的“收藏”轉變為“研究”。他們個人的習得過程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文化觀察視角。本欄目致力于記錄這些民間收藏者的故事,展示他們如何通過收藏品進入文化探索的世界。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,讓讀者了解到,收藏不僅僅是物質的積累,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理解和對世界的感悟。期盼這個欄目能夠激發更多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,以及對中國民間收藏業態的關注。同時,我們也鄭重提醒,欄目文章僅作為民間收藏愛好者的內容呈現,藏品真贗請讀者自辨。
橋足布“分布”:古泉名珍,“最小”貨幣
岳希鵬
橋足布,作為古泉五十名珍之首,不僅是戰國早中期魏國的主要流通貨幣,也是我國先秦貨幣制度上的一大進步。這種布幣由春秋時期的空首布演化而來,其幣文同時記載地名、價值和重量,采用“釿”作為貨幣單位,分為“二釿、一釿、半釿”三等幣制,因此也被稱為“釿布”。例如,橋足布中的“晉陽二釿”“晉陽一釿”“晉半”等。
筆者收藏了一版既不紀地名也不紀值的橋足布“分布”錢樣和行用錢。以下是對這些貨幣的賞析:
鑄造背景
公元前424年,魏文侯繼位,他任用法家始祖李悝為相,主持變法,實行社會變革。通過一系列改革,魏國迅速崛起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。魏國是列國諸侯中率先進行社會變革、廢除世卿制、步入封建制的國家。注重依法治國,主張盡地力之教和實行平糴法,促進了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魏國的主要通貨是平首橋足布,這種貨幣的幣值、大小、重量依次遞減,符合子母相權的定義,便于商品交易中的流通使用。
“分布”橋足布
在魏國流通的貨幣中,有一種珍罕稀少的平首橋足布“分布”,這是目前戰國系列布幣中最小的幣值。這種小幣值主要用于商品交換中的找零,體現了文明的進步。樣錢和行用錢的存在,說明魏國確實使用了這種小幣值的貨幣,也顯示了貨幣鑄造在當時的重要性。“分布”錢的鑄造,開創了我國用“分”作為貨幣單位的先例,具有劃時代的意義。這枚小小的《分布》,是我國先秦貨幣中的一朵奇葩。
樣布:
不透穿,為樣錢。在鑄錢過程中,為慎重起見,先制作樣錢,待監鑄官滿意后才批量生產。樣幣型制精整。
行用錢:
布首穿孔已透,便于穿繩使用。錢面地章平整,外廓緣線流暢峻秀。錢首、錢穿、錢文、錢足在錢面布局上符合黃金比例,視覺效果舒適。幣體裹馥生坑美繡,藍綠斑斕,自然天成。錢文“分布”采用古篆書,布光背,180度倒置后自右而左讀“分布”,筆畫遒勁,流暢雋永。這枚貨幣以其精美的制作、文字和銹色,清爽靚麗,令人賞心悅目。這種小幣值、小形制的平首橋足布存世稀少,是古泉中的珍品。
樣布尺寸:高59mm;足寬3mm;重13.2克。
行用布尺寸:高58mm;足寬3mm;重12.4克。
(圖片由作者提供,僅作賞析,藏品真贗請讀者自辨)
編輯:楊俊康
統籌:莊洪海
校對:劉全海
審核:蔚力